军哥,是一个在我公众号写作路上给予我极大帮助的人。

他今天在北京组织了一场线下见面会,分享他做自媒体的经验和思考。

常年待在北京偏六环,几乎不怎么进城区的我,还是低估了北京的堵车强度。

将近提前两小时出发,结果依旧被堵得怀疑人生,各种事故,最后干脆就近找了个停车场停车,转乘地铁赶过去。

虽然折腾了一路,但今天的收获,值得。

废话不多说,接下来我想把军哥的干货内容整理下来,也当作是给自己的复盘与记录。

关于职场

在职场,有三个问题值得反复问自己:

  • 我是不是在做难做但有长期价值的事?

  • 我的表现有没有超过老板的预期

  • 我是不是在持续建立信任和个人优势

我们在公司里,卖的是时间和技能。 只有当你体现出的价值足够高,公司才不会轻易干掉你

而想要在职场中成长,我们就要努力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。可以是走技术路线,晋升高P,也可以选择走管理方向。关键是要形成自己独有的竞争力

很多人总是跳槽跳不停,跳槽的原因无外乎是:新公司待遇高、旧公司人难搞……。真正需要思考的是:

未来五年,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?

只有基于这个目标去选择平台,才不会陷入“换汤不换药”的困境。因为你很难预判到新公司就不会遇到这些问题了。

如何在职场中成长为专家?

在职场中,成长路径是可见、可学的。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对标的人,去观察、学习、模仿,最终实现超越。

  • 找一个比你高一两个级别的同事进行模仿(别选太高的,抄不动)
  • 观察他每天做什么、怎么思考、向他请教
  • 然后拆解、模仿、复盘、创新、再次对标

当然,很多人是不愿意主动教你的。那怎么办?

请他吃饭,和他搞好关系。人情到位了,经验就能传下来。只要你持续的对人家好,人家才能讲一些窝心的话。

关于副业和个人 IP

职场是平台,平台能放大你。但一旦你离开公司,你的技能可能就不值钱了,你也带不走太多东西。

但有一样东西能跟你一辈子——你的个人IP

什么是个人IP?

就是你把自己的经验、知识、思考,打包成能解决别人问题的内容,慢慢建立起信任与影响力。

成为一个“大IP”确实难。但是,大多数人其实完全可以做到“小IP”,十万粉丝是可以通过时间积累实现的。

问题在于,大多数人做不到,是因为:

  • 他们要“看见结果才相信”
  • 而不是“相信了才看见” 做内容、自媒体,充满了不确定性。你要有“不确定思维”,不然很快就会被焦虑和怀疑打败。

主业和副业,其实不是对立关系

很多人陷入一个误区:要么全职做副业,要么就老老实实上班。但其实

主业和副业不是冲突关系,而是可以互为助力的关系。

副业可以让你输出自己的经验,在主业的技能基础上探索商业模式,他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你在主业上的技能与认知。

所以建议大家选择副业的时候,往主业技能相关性上靠拢。

在副业刚开始时,一定要降低预期,不要着急。一周一篇文章,哪怕一年只积累1000个粉丝,都是非常不错的进步。

关于内容

写文章、做视频、发内容,不是靠激情,而是靠系统化的能力组合:选题、写作、排版、运营、变现、迭代……

他提到了一个特别打动我的观点:

发布内容之后,一定要看数据、看反馈,不断复盘。 拒绝低水平重复,让每一篇新内容都比上一篇更好,这就是迭代思维。

不要总是重复自己已经做过的内容方式,不要停在“写了就行”的状态,而是要思考:“下一篇怎么做得更好?”

上一篇有哪些问题,下一篇不要再出现了。

内容的底层逻辑

一个真正有效的IP,是由以下三部分组成的:

  1. 你能解决用户的痛点
  2. 你这个人是可信、值得被关注的
  3. 用户因此愿意为你付费、支持你 粉丝数量不是关键,粉丝的“精准度”和“粘性”才是关键。 当你的内容直击用户的痛点,即使只有几百人关注你,你也能够很好的实现变现。

同时,要让用户看到的不仅是你的知识,而是你这个“人”——

  • 你有情绪、有性格
  • 你有真实的经历和思考
  • 你不是“冷冰冰的工具人”,而是有血有肉、有温度的人

关于写作

很多人以为写作就是单纯的输出,其实它更像一个闭环:

输入 → 整理 → 思考 → 输出

写作可以逼迫你把模糊的念头表达清楚,而这个过程,恰恰能让你的思维能力不断变强

最开始也许感受不到变化,但随着时间积累,你会发现自己的表达、逻辑、判断能力全方位提高。

这是一种元能力,可以迁移到工作、管理、沟通、自媒体等多个场景。

结语

下午的分享和答疑持续了整整 4 个小时。结束后,大家意犹未尽,晚上又聚在一起吃个饭,继续交流。

我们各自分享了目前在输出中遇到的瓶颈与困惑,军哥根据每个人的具体问题,逐一做了解答和延伸。

让我印象特别深的是,军哥的思路非常清晰,内容也非常扎实。下午 + 晚上总共接近 7 小时的输出交流,军哥依旧能够滔滔不绝。